2017-08-11

最近,派森諾生物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聯手,在《Applied Soil Ecology》(最新影響因子2.786)發表論文,以35年長期定位施肥的東北黑土土壤作為研究對象,探究不同施肥處理下,土壤理化性質和真菌群落結構的差異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。
研究背景
黑土是地球上較為珍貴的土壤資源,具有質地疏松、肥力高、供肥能力強等特點,是極其適合植物生長的不可再生資源。中國東北黑土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,土壤有機質含量高、養分豐富,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,對國家糧食供應和食品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但長期過量不合理的施肥和耕作,導致了黑土農田質量日益退化。土壤微生物作為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能夠對長期肥料累積作用產生敏感而快速的響應,是評價土壤質量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產力的重要指標。因此,開展對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組成結構和豐度的研究,能為進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與生態環境間的響應機制,以及改進施肥和耕作制度提供依據。
研究目的
闡明東北黑土真菌群落特征,并解析長達35年輪作與施肥條件對土壤真菌豐度和群落結構的影響,探討東北黑土真菌菌群變化與不同施肥處理間的相互關系,為進一步改良耕作制度與施肥方式提供依據。
研究方法
測序技術:Illumina MiSeq高通量測序平臺
測序模式:微生物組真菌ITS1區測序
實驗對象:35年長期定位施肥的哈爾濱黑土農田土壤(該農田自從1980年開始進行小麥—玉米—大豆輪作)
實驗設計:無機肥采用氮磷鉀肥,有機肥采用馬廄肥,以下處理各3個生物學重復。

研究結果
